立即下载
党校记忆 | 在河洑山的光影里见证初心
2025-05-19 10:19:49 字号:

党校记忆 | 在河洑山的光影里见证初心

图片

2017年秋,通过一场遴选考试,我完成了从某县乡镇公务员到党校人的身份转变。自那时起,常德市委党校便成了我工作的地方。还记得第一次步入党校校园,阳光透过河洑山森森古树的枝丫,在悠长的入校步道上留下斑驳的光影,也在我心间洒下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入校之前,我已经先后在公安系统、政府机关、乡镇基层多岗位历练,眼界称不上宽,但也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然而党校工作生活的独特韵味,仍让我感受到诸多不同。那些曾以为严肃的理论课程让我心潮澎湃,理论学习如此自然地浸润在日常工作的点滴之中,工会组织的各类兴趣小组让每位教职工都能找到归属,就连食堂饭菜都充满着烟火温情……这里的一切都让我觉得美好。

DSC_8380.JPG

那时,我被安排在学员部,一个刚成立不久的部门。用当时部门主任的话说,我们的工作是在“开荒”,看似简单的基本培训班次班主任职责,实则千头万绪,从学员信息核对到教学活动统筹,桩桩件件都藏着细致入微的门道。那些日子里,工作的琐碎常让我手忙脚乱:班干部选配时忽视结构合理性,通知发布疏漏延误,自作主张批准班级外出活动,更因记不住学员姓名闹出尴尬。这些磕绊与失误,像一面面镜子,让我深刻领悟“细节决定成败”的深意,也让我在学习与反思中逐渐褪去青涩。

也有值得骄傲的事。从学生到从警,从机关科员到乡镇党委班子成员,我被人赋予过各种各样的称呼,而入校后,对我的称呼变成了“周老师”,这让我蓦然生出一种神圣感和责任感。以前或许只需独善其身,但既然成了老师,我必须对学员们负责。尽管是个不上课的老师,那也是老师。

在参与制定和修订学员管理规则并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严管”与“厚爱”的辩证统一。在一个个班级迎来送往的过程中,我越来越适应角色,开始对班级倾入感情,开始为学员着想,尽力让学员们在党校留下一段充实而难忘的时光。那份师生相互的尊重感、价值感、归属感,是我从未有过的体验,如果可以,我甚至愿意做一辈子的班主任。

直至2019年4月的一天,领导找我谈话,告知经校(院)委研究,选派我参加脱贫攻坚工作。闻言,我心中既感责任重大又难掩怅然。彼时,全省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阶段,作为最后一届驻村工作队员,我深知使命光荣,只是我尚未与班级学员道尽珍重,便要奔赴新的战场。

DSC03045.JPG

怀着对河洑山的思念,我驻扎在澧水河畔,看着日子如水流淌。那时的我不会想到,党校学员部最终成了我难以回去的地方。

再后来,故事在平淡中发展,当年那个尚显青涩的我已渐行渐远。

两年后,带着在脱贫攻坚战中留下的珍贵收获与记忆,我终于回到在心底视为第二个家的校园,成为办公室的一员。再一年,我的工作岗位又调整到宣传教育部至今。

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工作队通过产业扶贫将联点村从空心村打造成全县集体经济“第一村”,那些与村民同吃同住的日子,早已将遗憾酿成了甘醇;办公室的文稿撰写工作中,我首次跳出学员管理的视角,真正从全局的高度去了解党校事业,去理解“从严治校、质量立校”的真谛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使命;在宣传教育部的职责里,我深深体会了党校作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社会责任,《理论润常德,共学二十大》《“以文绘城”党校老师带您走进故事常德》等系列视频课程在省、市媒体的推出推广,常德日报“党校之声”专栏的创办与维持,都倾注了我的一份心血。

与此同时,党校校园也不断在岁月中蜕变,新的学员宿舍楼、大报告厅、体育馆、图书馆,一栋栋拔地而起,不经意间一点点模糊了对党校当年旧貌的记忆,不变的是那森森古树,依旧用林荫遮蔽着党校的道路。

微信图片_20240827123712.jpg

“龙哥,您是老资格了,以后请多多关照”。这天,一位年轻的新进教职工拘谨地跟我说道,闻听此言,我一阵恍惚。

是啊,不知不觉,来到党校已近8年。在党校新人眼中,我也是“老资格”了,“老”在哪里呢?

这“老”,是站在讲台上面对学员侃侃而谈,磨砺出的从容气度;是驻村时随队长创办并一步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淀出的不畏难底气;是办公室里许多个为收集全面工作情况并将其转化成文字而抓耳挠腮的夜晚,淬炼出的全局视野;是在宣传阵地上经年累月的深耕细作,培育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长期学习领略精品课程,沉淀出的更高品位和更深底蕴。

党校为我提供了舞台,我成长于斯,亦感恩于斯。午间餐后,漫步于校园,倾听林间啄木鸟孜孜不倦的敲击声日复一日响起,心中满是知足与宁静。阳光透过河洑山森森古树的枝丫,在悠长的入校步道上留下斑驳的光影——一如当年。

作者:周政龙(常德市委党校宣传教育部二级主任科员)

来源:红麓

作者:周政龙

编辑:李雯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