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红麓融媒体中心开设“落实基本培训任务·校长谈”栏目,面向全省市县党校主要负责同志征集稿件,展示各级党校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效,实现互学互鉴、共同提升。
始终牢记嘱托
坚持打造红色教育新高地
花垣县委党校(十八洞党校)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坚持守正创新,聚焦主责主业,奋力书写新时代干部教育的“花垣答卷”。通过开发红色课程、锻造红色课堂、深耕红色沃土,在干部教育培训中不断探索新路径,为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干部队伍作出了积极贡献。
课程为王,坚持开发红色课程
构建“1+3+N”多元课程体系。花垣县委党校始终将“党校姓党”作为根本原则,立足“精准扶贫”首倡地的独特政治优势,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课程,将党的创新理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升教学实效。以“精准化施教、特色化办学”为主线,结合花垣县“扶贫首倡、振兴示范、绿色转型”等鲜明特色,构建了“1+3+N”多元课程体系。其中,“1”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3”指理论教育、党性教育、能力培训三大板块;“N”指开发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奋勇争先建设现代化新苗寨——十八洞村推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青山悦人目,“锰都”焕新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花垣“答卷”》《树立正确政绩观 书写为民新答卷——从十八洞巨变看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政绩追求》等一批精品课程与案例课程。这些课程既注重理论阐释,又紧密结合实际,帮助学员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激发课程活力。
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课程吸引力。坚持学员中心导向,精心打造“学员大讲堂”平台,鼓励学员走上讲台分享交流,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互学共进。坚持师生共振模式,在所有班次开设学员论坛,针对一个月以上长班次精心组织实地调研,推动教师与学员共同撰写调研报告、分享学习心得,深化研讨交流,切实达成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坚持联系实际原则,紧密对接发展需求与学员特点,精准设计特色教学模块:运用“模拟法庭”等模拟式教学强化实践能力;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深度研讨式教学;剖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经典案例式教学;组织以“推进十八洞片区均衡发展”为主题的沉浸式现场教学。通过形式与内容的深度融合,显著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开发特色教材,丰富课程内容。深入挖掘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和湘西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编写了《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 助推乡村振兴——十八洞村创新基层治理的探索与实践》《我们需要互助五兴——“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在花垣的创新实践》《品读红色家书 传承红色基因》《领航的旋律》等特色教材。这些教材既讲清理论逻辑,又讲透实践路径,将花垣县脱贫攻坚和振兴发展的生动故事转化为干部教育的鲜活教材,形成了可学、可用、可推广的精品课程和案例库。
课堂问效,坚持锻造红色课堂
推行“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坚持创新教学模式,将课堂讲授与实地研学相结合,依托红色资源打造沉浸式教学环境,让党员干部在“行走的课堂”中学思想、悟初心、强党性。探索“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地研学+学员调研”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将教室搬到乡村振兴现场、生态治理前沿。通过实地走访十八洞村、考察湘西地区红色教育基地,学员能够亲身感受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和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
打造四条精品教学线路。依托“红色党建、绿色生态、古色文化、金色产业”四条精品现场教学线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在红色党建线路中,学员重温革命历史,感悟红色精神;在绿色生态线路中,学员考察生态治理成果,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古色文化线路中,学员领略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在金色产业线路中,学员学习产业振兴经验,提升实践能力。
丰富“学”“用”结合教学环节。通过学员大讲堂、模拟法庭、主题沙龙等多样化环节,促进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学员大讲堂为学员提供了分享学习心得和实践经验的平台;模拟法庭通过情景模拟,增强学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主题沙龙通过互动交流,激发学员的思考和创新能力。这些教学环节有效推动了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资源整合,坚持深耕红色沃土
持续聚才引智,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凝聚多方资源,加强阵地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培训质量,努力将花垣县委党校打造成为立足湖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新时代红色教育新高地。为破解师资紧张难题,坚持内部挖潜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骨干作用,采取在“周周讲”中名师带徒、集体备课、教研比武等措施培养青年教师。同时,广泛邀请50余名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土专家”“田秀才”等担任兼职教师,实现政策讲授、实务分享与经验传授的有机融合。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与13所各级党校、高校、职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共享高水平师资库,通过开放合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显著提升教学水平和培训质量。
加强阵地建设,扩大办学规模。近年来,花垣县委党校持续加大阵地建设力度,在十八洞村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党校主校区和乡村振兴学院,拥有可容纳300人的报告厅、8间标准化培训室、162间学员宿舍及配套餐饮设施,年均接待各级干部培训、考察、党建活动2万余人次。2023年以来,成功承办“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全国‘锰三角’污染整治交流会”等重大活动,吸引海内外嘉宾走进十八洞,全球近7亿人次关注,为传播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故事贡献了花垣力量。
完善内部管理,提升综合实力。为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花垣县委党校不断优化内部管理体系,完善机构设置,设立学员部等新部门,更新完善12项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组织、后勤保障、师生管理等各个环节,确保各项培训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同时,坚持科研咨政与教学培训同频共振,积极搭建师生共研机制,引导教师和学员围绕县委中心工作,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成果和对策建议,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来源:红麓
作者:江敏
编辑:李雯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nswdx-wap.hlunet.cn/content/646942/66/15219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