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南干部教育培训研究》刊登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教育长霍修勇的文章《抓好四个环节 提高基本培训工作质效》,红麓现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基本培训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具有基础性、主体性、牵引性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国党校系统最重要的、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构建高质量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是落实基本培训任务的题中之义。狠抓需求调研环节、方案设计环节、培训组织环节、评估整改环节,进一步优化训前、训中、训后全过程管理,是不断提升教育培训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精准性有效手段。
抓好需求调研环节:增强培训针对性
培训需求调研应立足组织发展目标、干部成长规律,形成动态化、精准化、系统化的需求调研成果,以此为依据设计教育培训方案、优化教育培训活动,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从经验驱动向定性定量相结合驱动的转型升级。
第一,精心设计需求调研问卷。需求调研问卷要充分体现组织、岗位、个人三者之间的维度,把准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干部的培训需求。就组织需求来说,要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标对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中央全会以及中央的决策部署,根据本地区在落实中央精神方面存在的突出瓶颈问题,重点围绕党的理论武装、党性修养等设置调研问题;就岗位需求来说,要与组织部门、人社部门、学员工作单位建立协同机制,获取干部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评价结果、岗位胜任力模型、单位发展规划等资料,识别对干部素质能力的一般性要求;就个人需求而言,运用问卷、访谈、自述等方式获悉干部知识短板、能力弱项、职业发展诉求等的认知。调查问卷不但要对培训的主题、内容、方式、师资等进行“问需”调研,还要针对培训对象参加培训经历、履职能力现状及存在短板等进行“体检”摸底,站在参训者的角度实现从过去“我以为”到现在“您认为”的转变,切实提高针对性。
第二,强化训前需求调研。目前,不少党校重视训中调研,轻视训前调研。在高质量落实基本培训过程中,需要打破传统培训先开班后调研的模式,把调研工作尽可能前置。做好训前调研,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务、学员管理部门应提早与参训单位取得联系,在下发调训名单时,附上调研问卷的二维码,参训学员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参与需求调研;或者通过及时推送调研问卷小程序等方式,灵活组织参训学员完成调研问卷,确保能直接将需求调研结果运用到当期班次培训方案的生成之中。2024年以来,湖南省委党校针对部分班次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训前调研,问卷设计既彰显新时代党的事业发展对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共性化要求,又体现培训对象的个性化、差异化的特征。2024年春季能力提升师资班在开班前72小时,完成了对98名学员的深度调研,收集有效建议237条。
第三,优化训中训后需求调研。在训中阶段,坚持全程沉浸式跟班调研,班主任、下班辅导教师跟随课堂观察学员学习状态、跟随研讨观察思维深度、跟随实践观察转化能力。在训后阶段,按照一定人数比例定期或不定期在不同班次中选取部分学员开展追踪回访,深入了解学员结业后的工作成效、存在的不足等,进一步归纳提炼学员之需。
学员需求调研过程中,训前调研阶段通过“学员需求申报系统”预判重点,训中调研阶段利用课堂反馈等方式实时调整内容,训后阶段结合岗位回访评估找到需求差距,进而形成需求迭代的闭环。通过对调研资料系统分析研判,全面摸准培训对象需求盲点、内容漏点、改进重点,精准描摹学员“群像”,实现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学员需求的有机融合,为提高教育培训质效奠定良好基础。
抓好培训设计环节:增强培训科学性
落实好基本培训任务要着力破解供给不足、供需错配等难题。要发挥需求调研的价值,拉通调查问卷、需求清单、培训方案之间的“链接”。设计教育培训方案要围绕“需求+目标+课程+师资+方法”等重要内容进行,突出定制化和灵活性,做到“一班一策”,着重解决好教什么、谁来教等主要问题,持续提升培训供给、需求之间的精确匹配。
第一,科学设定培训目标。按照中校发〔2025〕1号文规定,省级党校基本培训班次包括进修班、培训班、专题研讨班、理论研修班、师资培训班5类,学制从3到5天、3周、1个月到3个月不等。针对不同的班次、学制,教育培训目标的设计要兼具政治性、时代性、针对性。就政治性而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培训主题主线,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强化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就时代性而言,培养党员干部在“国之大者”中把握本地区域定位的政治判断力,在落实区域美好蓝图中淬炼政治执行力,强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就针对性而言,就是要因培训主题、培训对象、培训学制等的不同而体现差异性。
第二,按需设计课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能力培训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各级党校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统筹谋划、协同发力,努力使理论教育更加系统深入、党性教育更加触及灵魂、能力培训更加精准高效”。
按照“总论+分论+专题”的理念设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规定:干部教育培训“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内容和首要任务”“地方党校(行政学院)可以开设体现地方特色的教学课程”。对标中组部、中央党校联合下发的 [中校发]5号文件,应从“理论讲授、实践解读、案例教学”的维度建构这一课程体系。可尝试运用“1+6+N”模式设计课程:“1”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6”是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N”主要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某一领域或专题的重要论述,再增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实践解读课程、典型案例课程。比如,湖南省委党校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重点聚焦“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为基本培训班次匹配了“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地”“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守护好一江碧水”等二十多门特色课程。
按照“史论结合”模式设计党性教育课程。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基本培训班次都应当设置党性教育课程,党性教育课程的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20%,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1个月以上的班次应当安排学员进行党性分析。党性教育课程要围绕理论授课 + 现场教学 + 研讨交流 + 党性分析来建构,努力推动党性教育板块课程回归到本源上来。为此,基本培训班次的党性教育要围绕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和党中央权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重要论述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内容开设基本课程,还应该依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禀赋特点匹配地方特色的党性教育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为此,我们逐渐为基本培训班次匹配“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党性修养”“长征精神在湖南”“新民学会与建党先声”“岳麓书院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等理论讲授课程或现场教学课程。
按照“务实管用”的原则设计能力知识教育课程。要突出“需求在哪里、短板在哪里,课程设计就跟进到哪里、重点学哪里”。围绕增强党员干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领,聚焦提高政治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等内容,进行“分领域、分专题”课程设计。近期可以增加科技创新、人工智能、产业变革、金融风险、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课程比重。
第三,精准匹配培训师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规定: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强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选聘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善于课堂讲授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先进典型人物、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在培训师资匹配方面,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课程更多依托党校的专职教师,履职能力教育、知识培训方面注重发挥各类兼职教师的特长。比如,2024年湖南省委党校在基本培训班次中共设计授课专题479个,安排1467次讲授。其中专职教师安排专题362个,讲授1313次;兼职教师安排专题117个,讲授154次。
需求调研与教育培训方案设计的科学衔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哲学原理。在系统性需求调研中把握干部成长的客观矛盾,进而以教育培训作为矛盾转化的实践工具,能够有效克服以往培训中出现的“学用脱节”等不足。
抓好培训组织环节:增强培训实效性
提升学员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素质能力是教育培训取得实效的关键。在实施培训过程中,要运用多种组织形式和方法、手段,实现培训成效可衡量、可追踪、可持续。
第一,灵活多样组织培训。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组织形式是党组织为提升党员政治素质与履职能力,依托制度性安排和技术手段而构建的立体化教育框架。组织形式要兼具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贯穿理论学习、党性锤炼和能力提升的全过程。湖南省委党校组织中青一、二、三班学员与长沙、娄底、邵阳、益阳、张家界等市级党校中青班学员进行“混合编班”,前往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浙大城市学院、复旦大学、江苏昆山市委党校等地开展异地教学,参与学员约900人,促进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干部的深入交流。常态化推进“湘江大讲堂”“共享课堂”“按需点课”等数字化项目,运用“线上 + 线下”和“主课堂 + 分课堂”方式组织培训工作。
4月17日,学员在深圳市改革开放干部学院进行课堂教学。
第二,注重教学方法创新。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基本培训班次应当根据培训内容要求、干部层级特点、知识结构等,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访谈式、行动学习等方法开展教育培训。其中对理论储备较弱的新任干部,采用“概念图谱+情景模拟”夯实基础;对经验丰富的厅局级干部,推行“行动学习+跨小组课题研究”,促进提质增效。结合干部的学习方式,构建“课堂讲授—实地考察—集中研讨—成果展示”四维教学链。2024春季学期,中青二班围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促进湖南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方向,通过目标构建、团队合作、实地调研、复盘反思、成果总结五个阶段,最终形成“1+5”行动学习报告。2024秋季学期中青一班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讲授式教学(含外请报告)80次、2+X教学21次、案例式教学9次、研讨式教学2次、体验式教学4次、模拟式教学1次、专题研究式教学3天、红色影视教学9次。
行动学习
第三,促进教学和学学相长。针对党员干部有着共同目标、面临共同问题的“成长共同体”这一特点,组织学员搭建“读、学、练、研、训”等平台,突出实践实战实效,充分激发学员的“成长共同体”意识。组织学员创新开展学员论坛、班级讲堂、小组沙龙等学习交流活动,引导学员主动参与、合作分享、互动交流,强化学用结合的内生动力。在基本培训班次精心设置“如何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等研讨主题,引导学员结合岗位和实践讲经验、谈体会、议思路,有力促进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班主任、下班辅导教师对学员观点汇总分类形成综合报告,将个体经验升华为团队共识,为教育培训提质增效集众智、谏诤言、献良策。培训组织环节通过政治性、精准性、实践性和制度性的多维协同,可以构建起全周期、立体化的教学培训组织体系,为锻造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提供重要支撑。
抓好评估改进环节:增强培训精准性
提高教育培训质效要高度重视打通“末端”,真正将“后半篇文章”做得更加实在、精准,要重点做好班次评估、课程评估。
第一,采取多种评估方法。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是指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对教育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以验证教育培训的高低程度。它有助于强化质量反馈的精准性、提升问题整改的系统性、确保效果验证的科学性,实现“培训投入—能力转化—治理效能”的价值链闭环。
一是学员听课后直接打分并评价。这是教学质量评价最主要的方式。课后落实所有课程“一课一评、课后即评、评完反馈”制度,每堂课结束后,由学员对该课打分,并提出不少于20字的评价意见,再从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教务管理系统里导出学员评估数据和评估意见加以使用。二是参训学员跟踪评价。安排一部分党员干部参加基本培训班次学习,他们在参训过程中以学员身份、从受众角度对培训过程进行全方位跟踪了解,对基本培训班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培训管理、培训效果以及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进行收集整理。跟班教师则在每堂课结束后组织开展针对课程的学员面对面评议。三是学员管理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学员管理部门要构建培训质量全流程动态评估机制,在基本培训班次中综合运用专题座谈、学员访谈、班级测评、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班次设置、学员选派、课程设计、师资配备、班级管理、综合保障等开展全面质量评估。班次结束2个月后,学员管理部门应追踪学员收获,敢问效、真问效,与需求调研形成闭环和呼应,确保培训有始有终。
第二,形成高质量评估报告。及时召开复盘总结会,综合运用过程监测结果、教学评估结果等,分别从整体情况、教学设计总体评价、学员管理总体评价、综合保障总体评价、改进的举措建议等方面撰写报告。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报告包含正反向评价,既要有成绩总结和经验提炼,又要真实客观地分析本班次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查找原因、提出对策。
湖南省委党校2024年秋季学期评估报告显示:学员对教学质量评价普遍较好,通过学习深化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淬炼了党性,开阔了视野,迭代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满意度调查中,83.01%的学员选择“满意”,16.17%的学员选择“比较满意”。在校(院)基本培训班次教学质量评估中,91.5%的学员持满意态度,7.98%的学员选择“比较满意”;在管理水平认可度评估中,91.3%的学员表示“满意”,6.52%的学员选择“比较满意”。在教学相关服务和设备保障满意度评估中,85.28%的学员选择“满意”,12.95%的人选择了“比较满意”。培训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有:教学设计方面,“一班一策”有待强化,许多学员认为,党校培训首先应注重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内容方面,重点不够突出、结合实践不够、教学案例不足、课程内容部分重复等。教学方式方面,互动式教学互动不够、体验式教学成效不够、案例式教学满意度偏低、2+X教学质量不高等。在教育培训的保障方面,餐饮品质和品种需要改善、信息化服务保障水平有待提升、住宿服务响应不够及时、文体设施不够齐全等。
第三,建立反馈整改工作机制。一是即时反馈机制。班主任、下班辅导教师在课堂认真观察学员听课反应,组织学员代表召开课程质量反馈会,将学员意见建议适时反馈给授课老师,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动态调整、实时优化,助力培训迭代升级,推动培训质效持续提升。二是集中反馈机制。利用一定场景进行集中通报,向教务部、学员管理部、教研部、后勤保障等部门以及授课教师个人进行反馈。新的一轮基本培训班次开班后,组织相关部门的同志及时向学员开展交流反馈。三是落实整改机制。组织教务、科研、教研部、业务指导和信息化部、总务部、培训进修部等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形成问题整改清单,提出改进方案。为提高改进实效,增强评价效果的导向作用,还可将其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认定、岗位聘任、职称评定、评先推优、精品课评选参赛人员推荐、课程末位调整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通过加强评估环节逐步构建起“质量反馈—问题整改—效果验证”的管理闭环,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基准的持续改进机制。这不仅契合《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质量立校”原则,更是推动干部教育培训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核心抓手,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可持续的机制保障。
在未来发展中,党校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充分发挥基本培训的牵引作用,通过狠抓教育培训的关键环节、重点要素提高工作质效,以高质量现代化教育培训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
来源:湖南干部教育培训研究
作者:霍修勇
编辑:李雯
本文链接:https://hnswdx-wap.hlunet.cn/content/646940/52/15052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