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王克修 陈琼瑛:弘扬农耕文化 致力耕地保护
2024-12-09 18:25:38 字号:

王克修 陈琼瑛:弘扬农耕文化 致力耕地保护

编者按:12月5日,《湖南日报》“理论·智库”刊发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图书馆教授王克修、文史教研部讲师陈琼瑛的文章《弘扬农耕文化 致力耕地保护》。现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积淀了绵亘悠久的农耕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耕作经验和深厚的惜地护田情怀。今天的农业,在现代科技力量推动下不断转型升级,粮食产量、品种、质量等方面有了跨越式进步。农业现代科技应用与古老的农耕文化在根本原理上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先人积累的农耕文明和农业智慧在现代农业中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因此,在运用科学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继承和弘扬农耕文化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和意义。在耕地保护这一时代命题中,充分发挥农耕文化的“软力量”,可以更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广大农户以及“新农人”自觉保护耕地和维护耕地质量的热情,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耕文化宣传教育和研究,厚植耕地保护意识。尊重土地、珍惜耕地资源是农耕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中国农耕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之源。要把相关知识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通识教育、研学等方式,让年轻一代懂得土地的珍贵,形成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敬畏之心。三湘大地上孕育了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包括道县玉蟾岩稻作文化、反映先人农田水土涵养经验的紫鹊界梯田等。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是农耕文化的活教材,可以让人们了解耕地的价值和特性,从而自觉保护耕地,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注重保护耕地周边的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等,以确保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利用节庆活动搭台,共筑文化认同。结合传统农事节庆,如春耕节、丰收节,定期举办农耕文化节,强化人们对耕地保护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开展湖湘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湖湘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彰显了湖南耕地保护工作的特色和亮点,受到了自然资源部的高度重视。持续、深入开展有关研究,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开展相关研讨活动,举办湖湘农耕文化发展研究论坛,积极开展实地调研考察,及时发表研究成果。让更多人了解耕地保护的紧迫性,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打造农耕文化品牌,发挥耕地保护典型示范效应。农耕文化中“因地制宜”思想就是要根据土地的具体禀赋和条件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农为邦本”“民为邦本”等思想凸显了农业和人民同为国之根本,农业生产需要依靠人的力量。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铸就富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新IP,带动形成全民共同参与耕地保护的文化合力。首先,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品牌是产品价值和特色农耕文化的放大器。依托湖南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品牌。其次,创建示范田园,展示科学耕作成效。在耕地保护重点区域,建设农耕文化示范田园,成为展示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完美结合的窗口。推广先进的耕地文化保护和管理模式。再次,多元共治,形成保护合力。鼓励农民、农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耕地保护,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耕地保护格局。推广“公司+农户”等合作模式,引导企业投资耕地保护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与管理咨询等服务,提升耕地保护的整体效能。  

推广“生态+农业+文化+科技”模式,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农耕文化具有鲜明的“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特征,体现在其对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上。为此,应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动力,促进耕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首先,传承生态文化智慧。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兽药使用等一系列生产技术,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推进秸秆还田,形成种养结合、粪污发酵还田、增施有机肥等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其次,提高新增耕地质量。科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特别是将未利用地和低效用地转化为高质量耕地。完善严格的评估与筛选机制,优先选择生态条件好、适宜耕作的区域进行开发,确保新增耕地的质量与效益。再次,科技赋能治理效能。在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污染耕地进行精准治理。要借鉴先进经验,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耕地保护文化和举措。比如河南郑州市推出“一码看耕地”,走出了用科技手段保护耕地的新路子。扫码后,通过识图让群众清楚耕地在哪儿、永久基本农田在哪儿,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上能干啥、不能干啥,能种啥、不能种啥,从源头上制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等问题的产生。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克修 陈琼瑛

编辑:黄倩梦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