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23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工人日报》“理论实践”版刊发株洲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师钟荣丙、李佳欣的合著文章《加强基础研究 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现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指明了方向。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首要驱动力。要深刻认识基础研究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对基础研究提出的新要求,探索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
首先,以“四个面向”为基础,推动基础研究在增强民生福祉中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在坚守人民至上的立场中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一致。一方面,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建设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基础医学国家研究中心,不断拓展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领域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突破重大疾病防治和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催生医疗服务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提供医疗服务的新材料、新装备、新药物、新器械,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安全防线。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技术进步,支持绿色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生技术的原始创新,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推进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培育绿色生产力,筑牢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安全防线。
其次,以系统思维为导向,推动基础研究在高水平集成治理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的发展趋势已向集群化转型,其活动内容、过程、方法及范畴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采用精细化集成治理,才能高效率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一要强化链条式集成治理。在基础研究创新链上,有效减少治理主体层级结构,强调以治理流程为重心,在不同研究阶段加强横向协作攻关和信息交流,形成联系紧密的研发共同体,高效推动研究主体按计划、分步骤完成各项研究任务。二要强化立体式集成治理。在需求导向指引下,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组成基础研究治理联合体,共商共建政府主导、以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基础研究生态体系,利用教育、科技、人才、资本、制度、政策、信息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培育系统,多渠道、全要素推进新质生产力在创新体系中持续健康发展。
另外,以统筹推进为要点,推动基础研究在创新范式变革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基础研究本质上是原始创新,主要范式包括引领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都能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培育新质生产力,真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逐步从“跟跑”向“领跑”转型,基础研究范式也应与之匹配,大力鼓励和支持引领性创新,产生大量引领性创新成果,尽快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是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培育新质创新主体,壮大引领性创新先锋队。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引领性创新的先锋队。强化基础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布局,健全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大力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动大型中央企业孵化裂变、优质企业蜕变、潜力企业质变,催生一批科技领军企业;逐步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推进转制科研院所高质量发展,壮大国家科研机构。二是完善创新机制,形成引领性创新的合力。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前提下,尽快构建组织高效、权责明晰、运行通畅、监管有序的中国特色新型科技体制,建立齐抓共管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利益共享机制,以机制创新带动统筹规划、协同攻关,形成引领性技术创新的机制保障和强大合力。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钟荣丙 李佳欣
编辑:黄倩梦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nswdx-wap.hlunet.cn/content/646855/52/14462329.html